聚汇数据

二手房停止贷款,是一个暂时应急反应,还是长期措施?

现在武汉一些银行传出停止二手房贷款,与此同时很多其他城市也有同样的消息,那么这个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现象呢?

我要评论发布于 房价
5条评论

基本上所有的房产投资者都认为二手房停贷只是暂时的,用不了多久就会解除限制。如果二手房限贷时间长了,银行也不答应会很难受。一但放开贷款,二手房价还会继续上涨。所以很多二手房持有者对这次限贷根本不上心,甚至是一种不加理会的态度。其实这次的算盘真的打错了。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次限贷二手房是为了让刚需买一手新房,是为了帮助新房去库存,新房卖完了可以继续卖地建房,都想什么呢?又在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了吧!这次二手房限贷,就是堵住二手房的出路,去一手新房的库存不假,但不是为了继续卖地建房,而是为了让开发商能够把新房建好卖完,不至于在建的房子烂尾,引起更大的麻烦。房子早就过剩了,如果不堵住二手房的出路,新房怎么办?现在二手房限贷的意思就是,你买过房子的就先这样吧!别想着卖房赚钱了。反正现在提倡房住不吵,有了房就别卖了老实住着,难道你天天想着卖房子,是炒房客吗?正好二手房卖不出去,就不会有人炒房了,接下来买房的肯定都是刚需,这样也就达到了目的。很多人看不清楚原因就胡乱猜,容易误导人。房子是不可能涨价的了,反正这辈子是不可能了。为什么这次这么坚决停贷二手房,大家看看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就会明白了。老龄化严重,生育率低,人口严重失调,所以必须打压房价,做到人人有房,有房子才会有提高生育率的可能,不然一切都是徒劳无功。因为没房子就没可能结婚,不结婚怎么生育孩子呢?人口结构不能改变的话,会给国家未来发展带来影响,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口的基础之上,人口正常才能兴旺。现在二手房停贷只是第一步,后面还会有更多措施,调控也不会放松。一定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二手房投资持有者想和国家国运赌输赢看来是没有赢的几率了,基本是必输的局面。

这个政策更多是阶段性的,不可能一直持续。理由有三:

第一,很多地方二手房贷并未停止,说明停贷政策是有针对性的。但凡停贷的,多数都是二手房与一手房倒挂,差价巨大的地方。这是配合地方调控房价而出的临时政策。大家看看是不是?

第二,长期停贷银行也受不了。别看银行喊得响,真正做起来对房贷还是有偏爱的。如果长期停贷,而还款不断,仅靠新房的新增是无法补足房贷余额下降的。现在银行局部暂停二手房贷,更多的是结构调整而不是长期目标。

第三,银行没有打压房价的动力,临时停贷政策没有可持续性。对于银行来说,最好的结果是房价上涨,其次是房价持平,最不能接收的是房价大跌。原因大家都知道,银行持有大量的抵押房产,房价大跌容易引起断供潮,这是银行所不愿见到的。所以,如果发现二手房停贷政策会引发大面积房价下跌,银行一定会修正之前政策。

我相信,只要一手房去化率提高,二手房与一手房差价回落,银行肯定会恢复到以前的积极政策。

二手房停止贷款,那么想贷款买房就只能去买一手房,根据供需关系,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手房价格上涨,一手房价格上涨,也会带动二手房价格上涨,实际上这和限购涨房价的逻辑是一样的,你限制的都是买得起的人,你买不起对你也没影响,只能是选择更少,价格更贵。等到这一波房价涨上去了,自然会再放开贷款,所以应该是个短期措施。

1、从收益上说,一手房贷一般会配套开发商的开发贷款以及商品房预售监管,除了房贷本身之外还有其他收益;二手房贷没有这块;

2、从风险上说,一手二手其实差别不大,但是就房地产市场的规律来看,一手房的增值空间要比二手房大,也就是抵押物的风险缓释能力要更高;3、还有一个是规模效益的问题,一手房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在前期项目介入谈判时候,后面按揭都是成批过来的,一套模板搞定,又不需要评估,效率高;二手比较零散,还需要评估啊保险啊什么的,需要更多的投入。至于为什么停止二手房贷,我个人认为还是受到了信贷规模管控的影响,要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业务上。

有些房子投资者认为二手房停贷只是暂时现象,不会长久,不然银行受不了,一定又会放开,又会继续上涨,所以满不在乎

告诉你,这次的调控真的和以往不同,这次是认真的,以往不知道新生儿出生率这么低,对房地产又爱又恨还有依赖,每次都是投资者赌赢了

但从这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来看,不认真调控是不行了,再依赖都要挥泪斩马谡,不然长远看,人口结构不改变,整个国家发展都会受影响,有人说什么影响地方财政,影响银行,这些都是其次,这些都是建立在人口基础上的,人口才是根本,以人为本,人口重要性不言而喻,有人口才会有这些。

现在的行动是未雨绸缪,停止二手房贷只是开始,为了人口结构,一定调控不会放松,一定会长期持续,和国家赌输赢的,这次你们一定会输。

如果还有幻想,那等以后人口结构有所改变再说吧,没看到改变之前你就不要想了。

1731 人关注
用户隐私权 联系我们
Copyright 2024 gotohui.com